北川县五大“重器”携手共铸 农村改革结果全民共享
本文摘要:本网讯(袁春华) 为扎实推行乡村振兴战略,北川羌族自治县以共治共享为导向,紧紧围绕医疗、教育、科技、文化、社会救助五个方面,高举农业农村改革重锤悉心锤炼五大重器铸就乡村家园强力支柱,携手共绘乡村振兴美好愿景。 农村医疗改革,村民健康保障器 全

 本网讯(袁春华) 为扎实推行乡村振兴战略,北川羌族自治县以共治共享为导向,紧紧围绕“医疗、教育、科技、文化、社会救助”五个方面,高举农业农村改革“重锤”悉心锤炼五大“重器”铸就乡村家园强力“支柱”,携手共绘乡村振兴美好愿景。

农村医疗改革,村民健康“保障器”

全面铺开农村三级医疗卫生网络,有序推进农村医疗、预防、保健等卫生保障措施,切实提升乡村公卫能力。加强医疗保险宣传力度,多方位多形式,深入乡镇、社区开展医保政策宣传和参保动员,激励群众自愿参保。建立医保部门-乡镇-签约银行“网格化”信息沟通机制,将手工缴费和银行自动扣费两种渠道并行,通过网络平台检测及时反应群众参保情况,确保参保群众切实享受医保待遇。据统计,全县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.9万余人,参保率达98.31%;农村常住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.6万余人,家庭医生签约率100%;拨付救助资金360余万元,城乡医疗救助0.78万余人次。有效发挥农村医疗改革,村民健康“保障器”积极作用,初步缓解困难群众“有病看不起”问题。

农村教育配套,乡村人才“孵化器”

遵照“配足资金、配优设施、配强队伍、配好资源”四个“配齐”建设原则,力保义务教育学校生均教学用地和辅助用地面积,高效配置教学电脑、图书,严格要求教师任教学历,精准把控“师生比”,建好建优乡村“标准中心校”。各乡镇开展全覆盖摸底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人数,紧紧围绕四级联动“控辍保学机制”及“六长责任制”,对易流失学生实施动态监管,确保适龄儿童全部入学就读。乡村教育“硬软环境”共同打造,力促乡村学校有效发挥乡村人才队伍建设“孵化器”功能功效,为乡村发展培育后备人才。截至目前,北川辖区适龄户籍人数2万余人,其中:学前教育152人、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少年在义务教育学校就读1.8万余人、初中毕业或高中阶段就读1525人、延缓入学5人,适龄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达到100%。

农村科技服务,乡村产业“加持器”

积极搭建“四川科技扶贫在线”免费农业科技“120”技术咨询服务平台,在线解决农户种养殖技术问题,构建“农户反馈技术难题-村级信息员汇总上报-县级指派专家答疑”新型农村技术咨询体系,为农业产业发展保驾护航。成立北川科技特派服务团,组建以“科研院校+农牧人才”为主的专业科技特派人员33人,签订“1对1”“1对多”帮扶协议,定期组织开展科技特派服务团专家智力帮扶行动,围绕新品种、新技术、新模式进行示范推广,鼓励村民大力发挥当地主导产业发展优势,积极申报科技示范项目。2019年,全县总计投资220余万元,深入田间开展现场技术指导课堂培训、科普宣传10余次,开展“科技之春”等宣传活动、印发宣传资料、培训人次若干。基本建立新型农业技术咨询体系,信息服务农户2000条以上。

农村文化建设,村风文明“助燃器”

近年来,北川参照“国家二级标准”着力打造文化馆,参照“国家一级标准”着力打造图书馆等文化阵地。积极组建一乡镇一文化专干,一村一文化志愿者“文化管家”队伍,专项负责所涉辖区文化阵地管理和群众文化活动组织。将各辖区民间节气习俗和旅游资源有机结合,积极策划乡村文化旅游活动,广泛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容文体活动。通过阵地“植”文明、文明“育”美德、美德“促”治理、深挖德治“主心骨”等一系列有效措施,将“建起来”的农村文化阵地“用起来”充分发挥文化阵地文明“助燃器”功能,让乡村文化氛围“活起来”。全县上下形成“人人争文明,个个讲风尚,人人讲奉献,个个讲友爱,人人争先进,个个比成绩”的文明新时尚。北川已实现乡镇综合文化站覆盖率100%,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100%。

农村社会救助,村民生活“调节器”

深入全县23个乡镇摸清搞明低保、特困、重度伤残等困难群体现状,将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,实现应保尽保,参保全覆盖。并通过建档立卡全面实行痕迹管理,做到有据可依、有案可查。建立各乡镇、村(社区)联系电话簿,将各基层经办机构和经办人员基本情况建档入册,同时建立贫困人员参保工作QQ联系群,通过网络共享交流高效快速传递信息,保证有事即办。充分发挥农村社会救助村民生活水平“调节器”功能功效,有效缓解困难群众生活困境,累计保障5.7万余人次。此外,为切实提高工作人员政策参透力度,提高业务水平,举办乡镇分管领导、工作人员培训班2期,组织业务经办人员到开展工作较好的市县学习1次。